《灵宝经》——绝对不可忽视的经典 《灵宝经》初解 悟虚至道 著 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 [评论]《灵宝经》由汉末钟离权从终南山石壁间发现并注成《灵宝毕法》。《灵宝经》由三部分组成,上部《金诰书》,元始所著。中部《玉书录》,元皇所述。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这是《灵宝毕法》所写的《灵宝经》的来源。从内容上看,《金诰书》内容最全面,三书一脉相承,互为贯通,略有侧重。该经以天地为研究对象,直接探索天地运行之道,以及天地的起源,建立了完整的道、阴阳气和万物的物质体系,用该物质观全面解释了天地周而复始的年运动,以及与天地有机配合的月日运动,构建了完整的独特的天文理论体系,其知识深广度和对中国文明的奠定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笔者反复研究《灵宝经》,始终认为其为一篇学术论文,所以按学术论文加以分析理解,尤其探寻其作者(指元始等)的写作环境和动机,以免我们按通常的古文去理解而忽视其蕴涵的本意。 笔者有“中华文明起源于《灵宝经》”的命题,认为中华文明是有关论点因此而提出。 (小写数字为该段落在《灵宝毕法》中出现的顺序) 推运天地行大道,立名垂青大教化; 则天象地多创造,三人三文鼎中华。 2 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太质者,天地清浊之质也,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 [诗赞] 推演天地起太元,匠心独具英名悬; 举重若轻天比卵,太空一物身世传。 [点注]此段无疑是在描述一个天地的起源学说,此说的几大要点是:第一,说明天地是有起源的,是如何变化的,从太元分六个状态而变为现今的太质态——卵形的玄黄色的天地;第二,说明了天地是卵形的,这也是人类对地球的第一次最准确的形状描述;第三,说明天地是有色的;第四,独具匠心的太元初判而有太始的描述,融入了作者的名,确定了其不可剥夺的发明权。第五,表明了元始的大唯物观。可以想见,连天地都被视为一物,还有何它物敢当物外?第六,表明了元始所持的是直观的天地观,即未发现恒星及星系的地球中心观。注:元始所说的是天地起源,未提通常我们提的宇宙,说明了当时无宇宙概念,正因为作者将天地视为最大之形,所以其天地起源即当今的宇宙起源。这一点也证明元始的时代是非常早的且学说朴素。 [评论]元始的天地的起源学说在本文发表以前是未被天文考古学者提及的,通常我国的天文和历史学者只知从春秋战国及儒家作品中寻找中国天文史迹,引用的道家学说只限于老庄,于是隐藏于浩瀚《道藏》中的钟离权的《灵宝毕法》中的《灵宝经》无人问津。然而《灵宝经》的光辉是不会永远被隐蔽的,钟离权发现并对《灵宝经》作了第一次解说,然而钟离权仅限于他的修道角度而对《灵宝经》的解说,是过于狭窄了。本人从中国天文和整个中华文明的起源角度来看待《灵宝经》,经过十多年的思考,确认《灵宝经》是单纯由元始、元皇和太上三人对天地的完整探索的结果所写的三篇学术论文集,而且由于记录和书写的需要,同时创造了完整的文字和数学,以描述其完整的天文和大道理论。可以说,《灵宝经》的出现是空前绝后的,其一旦出现,此前的知识就显得零碎而渺小,此后的人就难出其框、难有作为,其影响之巨大,以至于后人之著多有雷同,例如我们把《道德经》作为道教之祖,因而忘掉了真正文明的始创者,反而无法让人相信如此高水平的文章会是极远古时写成的。 元始是何时人也?本人假设:元始是史前人也,当时,并无社会、无文字、无宗教、无姓氏、无农业、无工业,唯有巫术,《灵宝经》中知识与文字均为三作者所创造,几乎一步完成中华文明的建立,时间应在二十八宿的初始确定期。近来,我国已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这只说明中华家天下帝国文明史有五千年。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中华农业史已有一万年史。事实上,夏商周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时才能出现的王朝,此前必然存在一段很长的孕育期:此生产力发展过程正是以元始为起点的。只是这一孕育期非常长——几乎九千年。在《灵宝经》中,我们只能看到清纯学术词语和学术内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我们只能推断当时就是原始社会。那为何要作《灵宝经》呢?并非一般后来的作者系因社会问题而写作,促使《灵宝经》的写作的动因,是人类千万年所熟视而不解的自然现象,这促使元始探索天地奥秘。进而只有探知到奥秘才有必要写下来,只有要写下来的需要才会批量创造文字,所以, |
欢迎光临 玄奇阁 (http://xuanqige.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