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奇阁
登陆 / 注册 搜索

USERCENTER

SEARCHSITE

搜索

查看: 639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发布] [武功秘籍]现代散打技法.pdf

[复制链接]

407

主题

411

帖子

411

积分

游客

UID
100
精华
0
玄币
2036
贡献
407
奇币
1235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6:46: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籍免费下载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内容介绍:

在武术界“散打”和“散手”是通用的词汇。这种用法是否科学合理.顾及的人并不多,在这里我们需要做个简单的回顾。在散打比赛刚刚试行的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人首先提出了用’‘散打”“傲手”哪个词更准确的问题。经过一香讨论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因而两个词混用的现象就长期存在下来.直至今天。

为什么这本书称为“散打”,而不是“散手”呢?这主要基于两种考虑,首先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有关“散打”的代名词颇多,古代有相搏、手搏、卞、井、手战、白打等;近代有散招、散着、拆手、拆招、招术等;现代只有散打和散手两种叫法。应该说“散手,,是传统意义上的浴革,自然而然,合乎情理,而“散打”更符合现代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字记忆、媒体报道的基本要求,同时更能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散”字,代表了散手、散着、招术等意思,“打’字则表示了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格斗较量的性质和用途。所以,现代使用“散打”一词更准确。其次散打发展需要有统一的国际称呼。在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的今天,一切必须规范化。1988年“武术”( Wushu)一词率先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功会的法定用语,从此结束了与世界上流行的“功夫,(Kungfu)一词混用的现象,并A立了武术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会的正确地位。“散打”一词亦如此。

散打是相对于套路而言的。1999年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散打与套路是结合,还是分离”的问题,经过实验沦证和研讨,多数学者认为,“打练分离”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学科高度综合与分化的结果。分离后的散打迅速走上“快车道”,经过二十多年不断的摸影、改造,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管理体系,并成功地准出了“散打王’品牌。目前,散打己经成为国内外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它的鲜明特点是好学、好记、好练、好用、好看。

根据我们的预测,当前乃至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散打活动及竟赛将更加火爆,直接或间接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其发展方向有四个方面:一是业余选手的比赛活动。俄护具,保安全,T规则,重多数的普及活动。二是专业队的比赛活动。去护具,按规则,重技法,争锦标的提高活动。三是“散打王,,比赛活动。以商业运作为主体的竞赛活动,中国散打与国外各种武技的对话将在这人擂台上展开。通过散打与拳击、泰拳、贻拳道、空手道的对执确立了中国武术的霸主地位。四是公安操作的技能。特警、特工、防基警、誉校等必备的技能,没有规则,专打要害部位,讲究一招$1敌,追求实用性。散打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基础教学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本书的出版如能对初学者的基础教学和训练起到一些作用,足矣。

在《现代散打技法》的编写过程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训练经验用现代竞技体育的观点对散打技术训练进行全面分析与介绍。本着求真务实、去伪存真的原则,力求通俗易懂、简明易学、突出散打竞技比赛的实用性,以便于散打爱好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快地掌握其内容。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部分相关资料,在此谨向引文原著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出版之际。感谢蔡魏、徐世友两位同志为本书摄像制图,在此向所有关怀和帮助过我的专家和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

目录:

分享到: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q!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t! !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玄奇阁 ( 苏ICP备15716833号-2  

GMT+8, 2024-11-25 01:02 , Processed in 0.092491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