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 发表于 2021-1-30 04:46:54

譬如树木之有根,能不断取外界之营养,外界虚空清阳之炁,以补养吾历年之亏损,点化吾全身阳质,改造升华吾人生命巨系统。
以上就是吾神气合一化作吾人身之先天炁的内在变化,既然有神气合一的内在变化,必然也有其具体在吾人身的现象,否则,何以知吾有所得乎?大家可知,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内,随母体呼吸,与母联属,吾之祖炁通母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炁,天地之炁通太虚清阳之炁,窍窍相通,脉胳相联,无有隔阂,吾之祖炁由于造化使然,又由于一根脐带连通于母,故一呼一吸,渐吹渐开,使吾之脐内形成一管道,以此后通于肾,前连于脐,上通于肺,肺又至山根而生双窍两而成鼻之两孔,此肺肾之间的管道,谓之橐籥。《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此橐籥之功效无穷,在丹道修炼学中,正因为婴儿有此通道,故心肾相连,神气合一,心火薰蒸肾水,肾水上流于心,心肾阴阳二气,循环施化,氲氤团结,故婴儿无识无欲,能通过母体盗取天地万物之造化,而吾之先天炁并不会天地万物所反夺之"。
及至婴儿出胎,外界空气由鼻而入,通过咽喉气管而至肺,再由肺之开合,遍达周身,而橐籥关闭,吾之呼吸不能由橐籥这一管道而进入丹田,与先天祖炁相连,如鱼饮水,而口进腮出,即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也。此时吾人如同拨根之树,不能祖炁相连,吾之元炁反被天地外物所盗,而逐渐精衰气弱。
故此真人之息贵在通此橐籥,其息深深,使吾之呼吸于内通达丹田,于外连接太虚清阳之炁,不断补养吾之亏损,所谓道士仙人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是也。
而人之下丹田,位于肚脐之后,命门之前,两肾之间的虚无所在,此处乃结丹、温养之处,因为此窍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有招摄灵阳先天精炁之作用,故不可不知此窍。
待行者修炼至神气相融时,自然能化作一团先天灵阳,又因为吾人之下丹田有招摄灵阳之作用,故下丹田会产生一般吸力,使吾之一团先天炁被吸而逐渐下达丹田,使吾之心神被这股吸力所引,而自然安放下沉于下丹田,自然凝于丹田。此时吾之心神凝于丹田者,谓之进火也。
吾之机亦被丹田这股吸力,牵引而汇入丹田,口鼻呼吸渐微丹田之真息渐生,而机一上一下一呼一进入丹田者,可谓之采药也,此时肺呼吸转化为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似有若无,谓之真息。
正因为吾神气相抱,化作一团先天,故能如磁吸铁,不劳取不须意引,自然能吸取外界清虚之阳,正因为吾神气相抱,化作一团先天,又因为下丹田,有招摄灵阳之本能,故能自然而然产生吸力,吸引此吾人身之先天渐次开通,而归于下丹田,又通过此先天,如有根之树,能不断吸收外界之清灵之,归于吾之下丹田,而补充吾历年之亏损壮益吾之身心,此即谓添油接命之上乘秘诀。
此法使吾心肾之气相连,使吾息不调而自调,心神静而自静,身内夫妇长日配合,抱作一团,如此又何来识神杂念呢,欲念自然容易降伏,这也正是以命功,促进性功之修炼,坚固性功之功修。
2、细微火候
此层次皆在于进火,采药之细微掌握,第一步在于打通橐籥,在修炼中,吾之神气合一,是渐次融合无间的,故丹田之吸力亦是由极微难察而渐次增强的。在极微弱时,修炼者不能体察知道,故有可能不只把握时机,层层递进,反而精神焕散不能凝聚而浮思乱想,停滞不前。故此在修炼时,一吸一呼皆令出入于丹田,有意无意之间,在吸气时,以气随心之清静下沉,而注于丹田,丹经称之云:以意领气。但切不可勉强行事,有人初学气功,会发生胸闷,呼吸不畅之感,就是

王三 发表于 2021-1-30 04:47:25

由于行气不当,用后天意识勉强引导后天之气把橐籥管道冲坏之缘故,所以此处火候之掌握贵在有意无意之间,以心清静下沉之自然,炁机亦下沉于丹田,这样,炁机越细柔,心神越清静下沉,神气始终合一,顺水推舟,自然可以慢慢冲开此管道,这种方法需要行者具备一定悟性方能掌握好,故曰:"火候细微"。此处掌握之要点在于无为但有作,无为者顺其自然,有作者推舟也。综而言之,无为有作,顺水推舟。
第二步在于打通橐籥,气息归于丹田之后进火、采药的配合与掌握。待气息归根后,元神自然安放凝于丹田,谓之进火。呼吸自然达于丹田,谓之采药。但神气始终合一无间,若徒知采药,不知进火,则吾之精神散漫于周身,而气机亦随之如此。若徒知进火,不知采药,必然下元漏失。故此,药不得火不化,火不得配则不聚,火药皆须,配合相当,火若大,则下元漏,火若小,则散漫于周身。其实火药配合也就是神气要相抱如一,三丰祖说得好:"神炁如夫妇,呼吸如母子,夫妇相抱,母子相恋,庶几大丹乃成"。观今之丹功修炼者,多患下元漏失之症,究其因,皆是以后天凡火,后天意识注于此,而呼吸又何曾能到达下田,肺呼吸仍究是肺呼吸,神炁不能相抱,故下元漏失,莫若,先神依于息,自然而然,顺水推舟的打通橐籥,下通下丹田

第四篇  悟道心言
皆平日修炼之心得,心灵内忽生而出,不假逻辑推理,也非他人陈言旧语,故曰:心言。---忘忧居士,涵空子谢怀宇;啸龙先生,涵光子谢怀昭,谨记。
一部分:初次炼己
1、做学问,研究任何问题,最关键,最根本处是:研究者必须进入忘我而合一之思维状态,才有所真正之成果,才能避免过多的主观影响,研究者和观察者忘掉了自己,忘掉了世界,身心与被观察和研究的对象溶为一体,而主观性几乎完全消失。达到某种绝对之客观性。研究者"醒"来后,回到现实将"合一"状态中提取的最客观,最全面的有关"对象"之信息用正常之逻辑思维表示出来,于是就形成了"真理"。但,常态思维是一种主观唯心的,而带有片面性,不管怎样避免,对提出之信息总会有所变形和校正。故,我们显意识(理性)层次等常态思维最后得出的"真理"总是相对的,发展的,而无绝对真理,总括起来,因我们有颗区别辨识之心,故无绝对真理。
2、大道无言、无声、无形。前辈大德首重心传,身授,心心相印,此实语也,非象征比喻,人类之心灵感应现象为其低级层次而已。
3、道书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一意不散的坚凝"真观",实为"忘我合一"之境,乃修行必不可少之功夫,涵空子诗云:"瞑耳瞑目观自在,清神清意守黄庭,心心专一至精诚,自然江边春水生。"只要心心专一,忘死忘生,自然有无限生机,无穷之圆满。
4、凝神为一曰精,不可久居于一,而有"化",这时即体现出了“炁”之深刻内涵。"化"之不可穷尽,为"神"。
5、形者,精气神之运化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可称作后天神气,非单指呼吸之气和思虑之神。
6、无中生有,不落于因果,此为先天。"先天而天弗违"也,况人乎,鬼神乎!仙家无它,唯利用此"先天一炁"改变我之形神,超越时空矣。
7、在绝对的虚无混沌中,突然发生一偶然的量子起伏,物理上称之为或然和偶然事件,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可能是如此产生的,仙家言曰:先天也。

王三 发表于 2021-1-30 04:48:16

8、有中生有,由初始之条件而来,有因有果,为后天层次,后天者,有命有运,故曰命运,仙家修炼无它,贵在超越后天,直入先天,过错全掌握和改变"命运"也。
9、后天者,有时间有空间,故有注定和不可改变之命运。先天者,超越时空,故"我命在我不在天"。
10、后天者,相对也,先天者,超越相对。
11、"一"者,虚无也,元神也,元炁也,元精也。何谓?合一,必无人,无我,无物,无天,无地,无时间,否则,有你我之别,天地之别,过去,现在,未来之别,怎能称作"一"。有所识、有所辩,即不为真正"合一",有此六"无",故"一"者,虚无也。不可久居于"一",故有最初之"动机",此曰先天元精,极微、极弱、无形无象、动而有变,又称为"元炁"。能察此者,曰元神。
12、元炁者,无形"圆环"之运化也,自造自化,无首无尾,旋而为一之意。
13、先天与后天有层次可分,穷究至无上根源,先天即后天,后天即先天。
14、先天一炁者,修行者只能合于此,而不可得也。
15、万事万物,都存在先天之一刻,丹经云:"物物各有一太极"。修者能知此和把握此天地人物之先天炁机,则成道不难矣。
16、世上所有学问,研究到底,最终归结为"清静虚无"而已。
17、修道最上乘有为之法,唯“清静”二字。清者,净也,澄也,洗也,光明也,觉也,静者,止也,定也,连续运动而无间断也。
18、何谓三才,非单指天地人,广义说来,观者、被观者、观与被观所依凭之背景场所。此三者相互作用、生生不已而成万物。
19、观者、神也、我也、意也、识也;被观者,气也、形也、物也、他也、命也;所依凭者,虚无也,空间也,性也。
20、观即被观,被观即观,所依者即被观者,三即二,二即一。
21、观流不流,察变不变,与物合一,留住时间,仙经有云:"攒年、攒月、攒时""长生久视之道"也。"太极有时候,有真种"也。
22、巨大的悲伤从胸中升起,心似寒灰,身如槁木,行者当顺其自然,勿忘勿助,持守此"心"。寒灰死寂之中,殊不知,隐蔽、萌动着无限生机。在严冷、荒凉的寒冬,看似一片生命绝迹之景,而生命之种子却深深地埋在泥土里!以此炼心,也可进入忘我定境故助行者看破世事也。
23、在悲伤之极点,在欢乐之极点,在极点与常态之间,必有一"空白"。顺其自然,忽忘忽助,由此,反而比平常容易步入玄关定境,关键是行者在此类情绪中不能迷失而神气分离,那又取决于行者平日修习静定之功力如何矣。
24、偶然看看小小的草芽从泥土里冒出,顿"觉"身心一片愉悦,默默地无形生机在心灵深处流淌。仿佛自己与小草溶为一体,当此之时,须顺其自然,勿忘勿助,持定此一"觉"。即可进入与物合一之境。行者以此培养体内之生机,可谓良方也!
25、熟睡中,忽然一"觉",这最初的一醒一觉,即我之真我,真神也,普通人很难感受到,唯修者知之。
26、望着广阔无垠的大地延伸向远方,仿佛没有究尽,心中一片透亮而宁静,恍惚中,极宁静内,升起一"念",此即真念,真意,一阳来复也!
27、内炼之道,勿忘勿助为真口诀,保谓勿忘?即略存,微微照着,在意即可,但不可片刻离之,所谓知而不守也,保谓勿助?顺其自然之运化也。它为主,我为宾也,我心唯虚而已,初修之士需经千百次艰苦之修炼,方可完全达此,并保持此"勿忘勿助",非是一步而就的事。

王三 发表于 2021-1-30 04:49:02

28、勿忘勿助又称"绵绵若存"。唯层次更高,若来若去,成连续之体,无滞无碍,圆活如意。
29、先存后忘,为口诀之口诀也。当行者勿忘勿助之功夫达至极深极细微之境地时,忽浑然忘我,神气合一矣,故曰:"后忘"。先有"绵绵若存"之"真存",后和有"神气合一"之"真忘"。
30、勿忘勿助,绵绵若存,有觉无念(先天元神),先存后忘,此十二字口诀为丹道修炼之真正总口诀,分层不断即可,忘形以养炁,忘炁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忘虚以合道矣。
31、有觉无念为寂照之真旨,所谓一灵独耀,清净元神也。
二部分:二次炼己
1、当其人在先天时,一念未生,形躯未动,先天元精则氤氲布满于五脏六腑,心身一动,念头一起,则识神用事,于中医配五行而言,心即藏神,而属火,随之凡火立生,先天元精即化为后天之"气",如若情欲动,则心火大生,凡火愈积,遂使此"气"化为浊精从阳关而出,或成大汗自皮肤泄出。
2、有人在做功夫时,下田一般生机沿督脉而上,因其静定工夫尚浅,阳炁难以冲过三关,有的不明此理,妄用后天意识相助和导引,殊不知,心念一动,静定工夫更失,真火遂散,而识神用事,欲心为王,随之那股生机也转化为后天,修炼者当遇此种情形时,更应保持原有形体之状态和心境,它动它的,不要管,任其自化,我只静以待之,庶几不劳费神,自可冲关而过。
3、初做工夫,觉有气在任督二脉运转,此为河车初动,可称之为气河车。此虽气至,但神未全,当此之时,行者不要管它,我只微微凝照,定于中宫橐籥,心静息调,只抱住内呼吸做工夫,一念不生,如此行之一月二月,或一年,自然一阵回风,上冲百脉,后天神气完全打成一片,顿时浑身炁欲冲天,心如朗月空明,一阳来复,河车运转,到此,方为河车真动,丹经所谓铅花现也,可称之为精河车。
4、后天阴气,浊精纵然一时用后天有为方法伏住收回身中,但假以时日,必有漏出之时。欲化此浊精,行者需达胎息之先天境界。丹经云:"炼己时,只用真铅",即此理也。
5、"守静、致虚"即丹道初入门之法。"抱中守一,神炁合和",是真口诀。
6、筑基时,行者必须先明白橐籥为何物?老子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人为一小天地,故造化亦同天地,人在母胎时,心肺与两肾之间有一"虚管"相连相通。真炁往来不绝,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胎儿以此才能形全气足,此一虚管名为人身之橐籥,也与天地相通,当人生下来后,心肾隔绝,橐籥极不通畅而引起我心身之逐渐衰败,故初修之士,入门之初,首先在于开通橐籥,使心肺之气通于两肾之气,则神气和合,玄关之体成矣。
7、炼己之关键在于以铅制汞,凡人之神识凡火若用后天之心理暗示或意识强迫制止反而将欲压欲强。需自然而然,明白以气才能制神之理,所谓以铅制汞也。但又不可强使后天之气,真正的炼己,只用真铅。口诀云:"顺其自然,他主我宾,以息运神,绵绵若存,神入炁中,真铅产矣。"此也为栽接之道也。
8、清静门中无一字,唯清方不茫然昏沉落入死寂顽空,唯静,方可去其识神,还其本初。所谓,小静小动,大静大动,故唯有清静才能活泼圆通,自生造化之生机矣。
9、何谓坐?心静即坐,心放下来即坐,道在平常日用之间矣。
10、炼丹修道,切不可只在打坐之时用功,下坐时,心猿意马,欲念纷纷。需

王三 发表于 2021-1-30 04:49:37

在平常之时伏性,养静,所谓动中求静也。
11、做工夫,切忌不可心急求速,此心放得越慢越好,最后慢至极点而静也,正可谓用之不勤。初学者,每做工夫,不可求效验,神安心静足矣。
12、应常察其山河大地静肃,天空虚无空洞,树木花草悄然无声。如此,我们即可安宁清静,我心与外界之清静互相映照,自可入于恍惚窈冥之门。"青山相对看,流水常自闲"。
13、所谓采取,盗取天地之炁,并非今日气功家们所称之用意念引导外界虚无之气归于身中,外界虚无之炁之生机造化非是能用后天意识可招摄得来的。实乃借吾身之元炁生机,而此感彼应,内感外通,如磁吸铁,自然得来,虽曰:"得",实非得也。故采外药需成内药,欲求天元大丹,必须炼己精纯,结成内丹不可。故重阳真人云:"内真外应,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药以外来,非假存想。"
14、何谓先天一炁?天地未生之"时"、之造化、之生机也。故先天一炁无处不在,又无处在,故此,它不能用意念采取,只能遂感而通。
15、处于纷纷扰扰、喧哗嘈杂之闹市,更宜体察天地山河之静默,宇宙虚无之空洞。如此动静之机强烈对比,我只需应其静与我心相照,再反照嘈杂喧闹之动,反而更易进入清静之门,庶几与物人同化矣。
16、丹道初修无它,唯在神止于炁,炁止于形,形归于虚矣,所谓,以形摄炁,再忘形于虚也。
17、执心住空则有所,收心离境则合道。
18、梦中,有乐,有悲,有惊,有喜,亦有得有失,人当其时,并不知处于梦中;醒后,生之于世,亦有欢乐苦痛哀喜,身心沉腼其中而不能看破、识穿。何异于梦哉?同理,当行者于混沌虚无炁生的动态中,后天心识全泯,不能做主,行者又安能识得破而心不动,此时,全仗进入动态前的正知正见和平日伏性养静之功力如何,修至极高功境时,更必须道侣在外护持不可,所谓知音尘侣也。
19、能够战胜魔障,看破识穿而心不动,则必须在平日之中亦能看破世间万物,泰山崩于前而不动,迅雷及于耳而不惊,见境破境,见相云相,我之真性优游自如怡然不动,我之元神真意自可把持得住而不迷,功力精进,道力益深,醒梦如一矣,真幻如一也!
20、性功精深,命功方能精进而无碍,反之命功精深亦可培养坚固性功之城廓。
21、何谓金丹?金者,无极混沌之元神也,丹者,如环之无端,自造自化的无尽生机也。故真胎息者即金丹也。金丹非能量,非物质,非心也,而我之真心,真神,真炁,真精无不出其中矣,施肩吾真人云:"天人同一炁,彼此感此而通,阳自空中来,抱我主人翁"。
22、《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一切情感念头均起于人之中和真性,亦不离乎真性,故有喜怒哀乐之最初,之最后,当立即觉醒反省内观,体悟以至把握人之本来,并持守之,如此炼性养性,中和之真意道心自然显露而不退失。
23、一切至诚,至情,至性之心皆藏乎我之真性道心,杀身成仁之志士,身死之时,一意不散,凝而至坚,任他刀砍斧伤,只当他妖魔小丑,如此坚凝不散之真意将与天地相通相感,天人连成一炁,故常有金丹返还之景发现,有甚之者能改变天地气候,古语云:"匹夫含冤三年不雨"、"至情感动天地也"。故修道之士要有此至诚、至性、至情之心,之手段,临炉下手,才能死心踏地,而夺盗造化天机矣。所谓"守心如一曰真人"皆指此意也。

王三 发表于 2021-1-30 04:50:33

24、若在晴朗的夏夜,处于喧闹的街市人群中,可遥望天边之星辰,体验其静机,自可溶于其中,浑然无我,顿时,喧闹之人群逐渐远去,天地万物不复存在,我之身心归于虚无,再次回醒时,望着人群,必有恍如隔世之感。
25、大悲大喜之时,正是我之真性最易显露之刻,于此,应当立即用本我返照此情境,心境合一,对境而望情,突然一瞬可悟入无上佳境。
26、何谓活泼圆通,当察婴儿熟睡之时,是那样柔嫩、安详、平和、自然,而在柔弱中又隐蔽着无限之生机。在安详寂静中又萌发着一股活泼之动机,如此动静完全为一,是为活泼圆通也,炼丹入门之初,就需把我心放得活泼圆通。
27、何谓庄严?你体察那深广无垠的星空,静默无语的山河,它们有喜怒哀乐吗?这就是庄严,修行者在无事时,应常体其静,常悟其动,以此返照于己,即可使道心真性更加坚固澄明。
28、丹道修炼,站、坐、卧、行等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于初修言之,当就具体而灵活应用。
29、何为道?道在哪里?道不为“何”。道没有在“哪里”。就如宇宙存在于何处何时,如宇宙在“何处”?那“何处”之外又有什么,又是什么?如宇宙存在于“何时”,那么“何时”之前之后又有什么?道在道里,宇宙在宇宙处,庄子去:“藏天下于天下”则无所寻处也,此之谓也,故,修道者,非是得道,而是合“道”也,道不可得,得则非道,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也,所以前辈真人云:“大道无形、无声、无象,求而无应,何而无声”,《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云:“名为得道,实无所得,为渡众生,强名得道。”
30、大道有二部分:一曰体,先天之道,二曰用,后天之道。一曰无:中、一、虚,二曰有:相、形、色、物;一曰静,二曰动,一曰生,二曰死。鱼在水中而鱼不识,人在道中而人不知矣。
31、合其道者,必可得其“相”,有“无”者,必具“有”,故合道者,体内有诸般内景,体外有诸种变化,而有所得,否则,非道也,顽空也。
32、中和以先天,成就以后天。庄子所谓:“和以天倪,成以是非矣”。丹道修炼也无出于此也。
33、以“无极”伏其神,以“太极”育其炁,丹道之修炼包括无余矣。
三部分:炼己总论
1、何为神,我之观为神;彼之理为神,观理合一而有“化”,又称作神。观、化无穷,互为根基,互造互化若环之无端。观者,觉、醒也。理者,性也、心也,化者,炁也、神也。
2、有“观”必有相应之“化”,有“化”定具相应之“观”。它们互为因果,生生不已,观化无穷而用之不尽,以至于观化合一,而无观无化,合于太虚,归于先天至道,鸿濛一炁生矣!
3、我之观“和合”于彼之理,两神合一,谓之虚无。此“合一”者非比喻也,非明白也,实真正之合一也。
4、以虚无真空为环枢和总体,而观化无穷无尽,无首无尾。时时有虚无之点,事事以虚无作环枢中心。通过虚无造化出生机,通过虚无造化出死机。
5、何谓虚无?动静合一,动静俱无称之为虚无,虚无者,无极也,一也,中也,忘我谓之虚无,忘物谓之虚无,忘时谓之虚无,层层有诀,层层有境。虚无者,非虚无也,故曰虚无矣。
6、所观处之无相的精微的循环的流行动机称之为元炁,故者,动也,化也,动化之中而有至理,此理者称之为神,此曰彼之神,故神即炁,炁即神。合于理者

王三 发表于 2021-1-30 04:51:17

谓之神合炁,由观而生“化”者,谓之神生炁。
7、观化有先天后天之别。
8、“善”之一字,其义深奥。“善”为和合之真义,“合一”为“善”的至深内涵。与人合一谓之善,与物合一谓之大善,与理合一谓之真善,与天合一谓之至善,老子云:“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此言妙哉,至哉,诚天人合一之真口诀矣。善者,平等,无分别执着之真义,古语有云:“善者亦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善之一定将修德炼性包括无余,无善,则不可能有德,无善是不可能达天人合一之层次,无善则心不能放下而欲念纷纷……
9、何为心?心者,中内之中也,静也,虚无也,静与动之间也,故心不“为何”。
10、心之无形运化为神,运化而有所分别谓之意,神为体,意为用,意为体而想为用,有所思意称之为想。
11、何谓真神,真心,真意。人在先天时,神即心,神即意,意即心,故称之为真神、真心、真意。后天执识为心,执意为神,非真心、真神、真意。心、神、意三者皆本于道而发生总自虚无矣。
12、静坐之时,心中不得有所挂念,需办的事,静坐前办好,为静坐做一些必要之准备,必须一心放下,一枪下马,免得来第二枪,一心分作数心矣。
13、丹道入门之初,首先需做到身体一动不动,再谈其他,不动者非是僵硬,而是松和中正的“一动不动”。
14、何谓道境?随时随地能与物与人与事与理合一而忘我,又随时随地能自忘我之中醒来,此醒者先天元神。故,能与物人事合一则对人情物理之奥义无所不知,并心能转物,心想事成。能随时随地自忘我中觉醒则又心超物外矣。合一即分离,分离即合一矣。
15、心为神之舍,神为意之体,意为神之用。
16、自然者:自是也,自己本来也,如此这样也,本来这样也,物物各有自己之性,需依循它们之本来,使之各有所归,各有所愿,不可用一法、一律来强行规制它们。用于丹道初修,则可称为他主、我宾。炁为主,而神为辅,唯顺其自然之势,以息运神,我心唯虚而已,但如果完全的无所事事忘掉一切,则又不自然矣。
17、自然者,有后天之自然,所谓习惯成自然,又有先天之自生自然。后天自然为生,老、病、死的生命之化尽,我们必须在生命之生机未化尽之前,行仙家丹道之特殊方法使我之生命的后天运化变慢直至停止(大死方生也),再应用玄妙的仙家返还先天之道和法使我归于未生受炁之初,而逆转后天造化,而合于先天自然造化。
18、扫除后天各种习气,清静后天“自然”之神识,方才能合于先天,入于丹道之门。
19、修道之无它,唯清静、清静、再清静而已。
20、丹道乃最神圣,最深奥,最根本之学问,乃逆转天地,再造乾坤之修行。非一年二年之事,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凑效。故需行者全心全力,死心踏地,方有所成。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世间凡俗枝末学问和事情都需人数十年刻苦学习和实行才能取得一定成果,况丹道乎!
21、保谓仙?没有了人之所有烦恼和苦痛,形神灵动合一,得道以后,方可修仙。仙集中体现了道的无上妙用。
22、元神无形象,一灵独耀,寂静不动,乃不神之神,不是神也,故不需依形而存。元神动则是阴神或阳神,不存在所谓元神出游,元神出窍,出游者乃阴神

王三 发表于 2021-1-30 04:51:56

和阳神也。元神为体,阴阳二神为用。
23、何为阳神?阳者,生机也,阳神是一种生机之神,能变化亿万,随物而应,隐显莫测而形象无定。
24、神者,运化而没有穷尽之时。鬼者,化而有尽,最后归入顽空,鬼超越了物质空间之障碍,而有时间之规则,神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故生机不可穷尽。
25、何谓法身?一也!
26、释氏外其身者,一体同观浑融之法,玄门内其身者,神炁和合“钻”定一诀。
27、“忘我”于相续为波而无间断,真空炼形也。“忘我”于分离为点而有间断,物质炼形也。
28、不观察生与死,不关心存与亡,不分析形与象。唯只观其所然而合于生死、存亡、有无之所由来之根蒂。
29、顺物情之自然而使其自适其意,至谓此德之修矣,故我心身虚静而无为自然,不修德而德自修也。

30、先有善,方可忍;否则,恐有入于无情义的魔道和偏执之流。“静坐孤修气转枯”此一弊病皆乃“无善”之原因也。
31、无形与有形,实相与虚相,本体与末用都自道来而无贵贱,它们二者不能相离,离则非道,关尹子真人去:“一灼之火,能烧万物,物亡而火何存?一息之道,能冥万物,物亡而道何在?”至哉,斯言矣!火者,神也,息者,气也!道依物存,物因道生。
32、真意者,元神之妙用也,以眼为枢机,显元神之妙用。元神为本,真意为用,真正达至先天层次,自然而然,后天意识皆化为真意。
33、真意者,一念一觉也。此一觉自虚无中生,前念已断,后念未生,忽的打住,所谓正念,所谓无妄念也。非窥至先天层次,不能有真意;不见性,则无真意,心不全虚,无有真意。
34、身心真静曰元神,身心真动曰真意。
35、而显真意之妙用者,为目,目之神光所注即为真意之所发,又有心之心光所注为真意。三曰心神合一之寂照真意。此三诀皆是先天不神之神的自然妙用,非意识,虽有觉但无念也!
36、忘其粗“相”,合理细“相”,忘其细“相”,合其微相,忘其微相合其无相……,直“钻”至虚无之谷地,忘无所忘,寂无所寂,而湛然常寂!不知天地人我!同归一炁一神矣!此“相”

王三 发表于 2021-1-30 04:52:49

者,形也,象也,声也,色也,时间也空间也,动也,化也,静也,境也,炁也,神也,念也,觉也!
37、金丹大道,实为忘我合一之绝学,实为天人合一之绝学!
38、从运化的形式说来,称之为真息、内呼吸;从妙用之角度说来,叫元炁真命,皆自先天一炁而来。
39、真空炼形为玄关一窍之极高层次的境界。
40、何谓性,情,意,识?答曰:性动为情,情者,无形之觉爱受也,情动化而为意。三者之区别,称之为识,丹道初修无它,唯使识归入“一意”,使意合于情,再使情归于性。所谓“情来归性初,金木并也”。故行者最初必须做到完全的“无念”,方可入于先天,情来而归性。性者,我之元神也,情者,我之元炁也。情为万物生发之机、之源。所谓“两情相悦”、“有情众生”。因为情生,故有阴阳交合,故有万物化淳。情又有先天与后天之分总之性即理,命即情矣!
41、何谓水府求玄?水府者,内外呼吸之运化所成之妙窍也。求者,真意灵觉也。玄者,真铅,真阳也。水府求玄有着不同之层次和境界。
42、“存无守有”此四字口诀为丹道至深之法和理,有极深之奥义。存无者,贮入虚无之谷仓而无尽藏也,既曰“无”。故永远不能盛满,且不会留失,一得永得矣!故此虚无之仓谷含有无限之生发种子也,因此,将又有妙“有”之产生,于是有“守有”之诀。守者,合也,和也,存无守有,又存无守有……层层递进,心之所得,所受,所觉为有,使此“有”化归于“无”,再又有自然而生之“有”。又使之化于“无”。丹道之修炼从低到高无不以此包括之,又,无者,性也,内也,我之虚无元神也,神也。存无者,以炁归神也,以虚合于太虚也,有者,命也,元炁也。凝神于虚谓之“存无”。神凝,自然守有,守有而渐入存无,二者为一,一而为二,不可拘泥。

王三 发表于 2021-1-30 04:53:40

43、结丹之所在下丹田,为炼精化炁之功,结丹之目的是,延我之命,固我之形,此丹之意义非是金丹大道之金丹也。可称之为己土内丹,真胎息,有或称之为人元金丹者。此时,离道尚远,与道成所结之天元大丹不可同日而语。何况还有地元神丹(所谓阴阳二品丹)之一中乘阶段。
44、火候之说,有文火与武火。所谓文火者,即绵绵若存之胎息,为天然真火,完全不假人为后天意识,此为养丹之火,非到胎息层次,不能行此火候之法,因为此皆自然而然也。武火者,分有为之武火,自然之武火,武火炼丹之火,战退阴魔之火,武者,刚烈至大之阳炁,进阳火也可称之为武火,此一阶段为自然无为武火。在此自然之基础上,顺其自然之势,而以我神助长其势,以此来驱炼三关九窍武火。诀云:“趁此火发,着意加强”,此称之为有为武火。唯此武火不可多行,准则为神炁配合相当即可。
45、结丹功成之后,养“丹”之所在丹田。即心肾之间,心肺两肾之间有一“虚管”相通。道门称之为“橐籥”。玄门称之为“洞房”。为神炁和合运化之乡。养“丹”之所即在此“虚管”之中,行者修行至此,已为炼炁化神之层次。
46、丹道中之结丹之“结”,凝炁凝神之“凝”,“聚”炁之聚等皆为和合,合一之真义,“结”者,神炁完全合一归于虚无矣。凝神者,以神合虚也。所谓“凝,聚,结”,即实质是和合,合一也,只不过是神炁和合,合一之深度和层次不同而已。
47、“闹处炼神,静处炼炁”。丹书此语对初修者确是至言。在闹处,耐住性子坚持我身体一动不动,将心放下,外界之声音,任之去来,我心不可强加入主观意识,若一纯粹之旁观者,心之杂念任之生灭,不可强止,不可意守某处。唯留一点“照心”,可矣。如若杂念太多,嘈杂太甚,不可或止,可立用双目收心一处,观物如似看非看,身体凝聚,也即把整个世界用眼光不分层次,不分区别地融为一体,再进一步,我之心神也融于其中。所谓“静处炼炁”,在无干扰安静处心息相依,忽忘忽助,无事之中寻有事矣。总之,“闹处炼神”,在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丹道太和玄功 (谢怀宇、谢怀昭)